其他
范周|与“疫”共存时代,文旅产业发展路在何方?
身处一个与“疫”共存的时代,文旅产业发展该走向何处?文化和旅游相关从业人员又该如何应对?2022年“天府文旅大讲堂”再次启航,让我们与文旅规划专家范周教授共同探讨——与“疫”共存时代,文旅产业发展路在何方?
来源|范周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
本文字数5096字|阅读时间:16分钟
探讨疫情防控下的文旅产业的发展,要认识到疫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许多地区的“十四五”文旅规划开展的前提是在疫情基本有效控制的背景下逐步进行。但是不得不承认,文旅产业的谋篇布局不容过于浪漫与乐观。
(五)总体态势稳中有进,行业韧性不断突显
目前的总体趋势稳中有进,全国规模以上文企业总体营收仍在增加,已达到了11万亿,这可以证明文化相关产业企业不会因为疫情影响整体塌陷。缓和之余,文旅行业更需要在博弈当中找寻新的突破口。同时,国内旅游市场有序在恢复。
疫情影响下对产业基本态势的了解把握,可以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文旅内涵需要丰富化和深刻化,“新文旅”更注重可持续运营产业的建设,着力于提升资源的附加值,打造资源生态链,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价值。“新文旅”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价值重塑与建设,新文旅更应该是基于生活方式的一种场景表达,有家的场景,有度假的体验,还有精神的情感共鸣。
新文旅的概念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最大化发挥资源效益。二是产业要充分释放旅游的动能,实现惠民效益。三是要以旅居为前提,加强精神建设。长期以来,文旅产业发展由于大多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阻碍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因此,以系统思维为抓手,以共同的文化脉络串联起区域各省市,全局谋划、重点布局、整体推进,正日趋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共识。
(二)文旅规划:系统化与联动化
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通过“一个工程,七大体系”,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并且首次系统提出文旅发展的空间布局。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在基本原则中首次提出:坚持系统观念。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发展。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在基本原则中首次提出:“坚持系统观念、筑牢防线。将疫情防控要求贯彻到旅游业各环节、各领域,坚决切断疫情通过旅游渠道传播的链条。”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保护规划也是如此。2021年10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就提出来沿着长城15个省市区文物和文化资源要核心点段支撑、线性廊道牵引、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2021年10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当中提出,整合长征沿线15个省市区文物和文化资源,根据红军长征的历程和行军线路,构建总体框架。2021年10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8个省市文物和文化资源,按照何为线、何为珠、珠穿线的思路,优化总体功能。
长期以来,各地文旅产业发展在消费场景、商业内容、运营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弊病,使得在地文化的独特性被淹没。新文旅时代,文旅产业开始注重以在地化为发展定位,进而实现地区独特文化符号的“虹吸效应”和“锁定效应”。
在微旅行、周边游带来大商机的背景下,同程旅游启动了短途旅行IP——48小时,马蜂窝上线潮游实验全新项目“周末请上车”,北京文旅局发布50条北京优秀微旅行线路。此类做法充分体现了文旅产品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文旅行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在疫情倒逼下,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数字文旅产品不断丰富,数字文旅消费新业态日益多元,文旅产业的韧性也在数字化转型中日益凸显。
当前,文化和旅游企业对文旅数字化的认识已从探索阶段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从视技术为“万金油”转向以游客需求牵引为主线,为文旅产业发展升级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综合化与一体化也使得旅游业在各要素、全流程中得到体现。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融合发展,传统商场简单乏味的消费内容已跟不上新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文旅视角下的商业综合体通过文化主题,将商业、旅游、休闲融为一体,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全流程综合性服务,从而形成产业集聚与优势互补,让文旅服务不仅仅是消费,还是最好的学习,最好的生活。
新业态不断的涌现,接连引爆了文旅消费的新模式,包括夜间经济、沉浸式经济、悦己经济、国潮经济、小而美经济和跨界经济等等,深受广大消费群体的认可与喜爱。
夜间经济是从当日下午的6点到次日早晨6点,其发展模式包括夜间延伸型、夜间专项型、综合性三类,夜间经济正日趋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增长点。疫情期间,为刺激消费,中国各地政府加大了对夜间经济的扶持力度。同时,随着人们夜间消费需求的攀升与夜间消费场所的增加,我国夜间经济发展规模持续增长。据《2021中国夜间经济最新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夜间经济发展规模超过30万亿元,预计2021年将增至36万亿元。
近年来,国潮经济逐渐走进人们视野,国货品牌愈发成为消费者购物的首要选择——买国潮、穿国潮、晒国潮,正日趋作为一种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式,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华兴资本发布的《中国创新经济报告》指出,Z世代对国货的接受程度较前代人高,整体消费规模预计到2035年将增长4倍至16万亿元。在深化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中国人将重新定义新时代的审美标准,开创中式美学风尚,开拓代表中国品牌影响力的商业美学。
小而美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追求个性消费的新业态。“小”是指打造细分市场,满足某个群体的需求;“美”是指经营方式有新意,追求极致。宏大的叙事已经结束,小趋势里隐藏着大商机,圈层时代已经到来,代际革命即将爆发。
跨界经济产生在万物互联、数实共生的技术背景下,产业壁垒被打破,横向跨界与纵向联动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当前,“文化+”的融合特性在技术赋能下正在向更宽领域、更广范围促成文旅产业化和产业融合化。
(七)文旅市场:细分化与品质化
多元的文旅业态推动文化市场逐步向细分化与品质化发展。2021年7月8日,《“十四五”文旅市场发展规划》发布。《规划》提到,加强对体验式演艺、沉浸式娱乐、在线演出、在线艺术品拍卖、自助式上网、电竞酒店、电竞娱乐赛事等新业态新模式及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的引导、管理、服务,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在此背景下,康养产业、红色旅游、电竞行业、冰雪产业等细分行业市场迎来快速发展。
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到2030年达16万亿,这是一个足以比肩房地产的巨大市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并外延扩大,大健康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康养产业因其关联性强、覆盖领域广的特征,极易与文化事业、旅游产业、绿色农业融合创新,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八)文旅模式:网络化与预约化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普遍提高,“预约生活”模式悄然兴起,预约看病、预约吃饭、预约出行、预约观影等新生活方式日趋流行。在此背景下,“预约旅游”这种全新的旅行方式也开始盛行,防疫管控更是助力了预约时代的到来。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发布一系列相关政策,全国各地区旅游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加快智慧景区建设,实施限量、错峰出行,推动实现预约旅游。
(三)数字领先:强化创新驱动,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
(四)以人为本:注重需求侧发力,激活文旅消费潜在效能
从供给侧发力向需求侧发力转变,一是紧跟时代步伐,深刻洞察人民新的精神文化诉求。二是响应乡村振兴,大力开拓乡村文旅消费新业态。三是面向共同富裕,让文旅产业成为扩大就业的新引擎。
您对疫情常态化下的文旅产业发展有什么看法?
快在留言区与我们交流吧
美编 | 董寅双
图文 | 来源于范周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言之有范·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合作
扫码👇联系执行主编:18811328390
加微信请备注好“姓名+工作单位”信息。带来不便,请多谅解,期待与你的交流!